新2会员手机版成功举办“版画的技术、历史与媒介观念”学术论坛
2023年12月16日,“版画的技术、历史与媒介观念”学术论坛在广西艺术学院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新2会员手机版主办,新2会员手机版版画系承办,论坛在广西艺术学院相思湖校区演出厅进行。来自深圳大学、中央新2会员手机版、中国新2会员手机版、西安新2会员手机版、中山大学、重庆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杂志社等高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多维度多视角的学术分享和深入探讨。
论坛开幕式由新2会员手机版文瑶副院长主持,新2会员手机版院长韦文翔教授致辞并宣布论坛开幕。韦文翔院长代表新2会员手机版欢迎各位主讲嘉宾莅临广艺参加本次论坛,他在致辞中介绍了新2会员手机版的基本情况,并指出新2会员手机版是广西艺术学院建校以来历史最悠久的学科单位,版画教学自建校以来一直是我们教学体系的重要支柱,去年我们就举办了“新中国版画的审美建构”高峰论坛,这次的论坛将进一步对我们新2会员手机版、对版画专业的学科、教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启示,也将为中国当代版画的研究和创作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隋丞
隋丞教授的演讲主题为《版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的发言中,隋教授从概念转换、知识转换、图像转换三个层面展开论述,他认为版画的间接性、设计性、复数性特点给我们带来一系列变化的可能,这个是我们在教学上和创作上所要探讨、要学习的地方,要通过研究把它转化成我们的创作。版画创作上的“深”与“广”是两条路。“深”是指技术精神上的深度,“广”则是将版画的界限打破,把它的限制变成它的优势,把它有限制的东西变成无限制、自由的东西。
杨锋
杨锋教授在题为《图像再造理论与实践——图像再造的概念》演讲中分享了图像学研究的相关概念和问题,以及基于图像学研究的教学实践成果。他阐述了关于图像再造的三个基本问题:语词到图像的转向、图像到图画的转向,以及有关元图像的理论表述。指出图像是精神的,而图画是物质的,任何一个图像一旦被用做表现意义之本质,都可以被称为元图像。演讲也讨论了叙事与表现等问题,特别是就新中国美术的独特叙事方式作了细致分析。
孔国桥
孔国桥教授从版画创作的感悟出发,以《版画创作的思想原则》为题表达了创作中的思想原则。他认为创作者要有历史的视阈。艺术中的“说什么”和“怎么说”是一个共同生长的东西,在艺术的起源之处,技术即艺术,版画的本源是一种印刷的技术,而技术改变着我们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样式,艺术必须和新技术相结合并形成新的语言,进而适应新时代人类感觉的新变化,以及我们对于世界的新的感知方式。对于美术史经典作品,我们不仅仅要去学习它的造型、色彩、构图、技法等等这些显现出来的东西,更要去了解作品背后隐藏的东西,以及艺术家在他那个时代的个体思想及态度。我们要坚持现实主义的态度。艺术必须从“美的目的”转向“人性的目的”,进而回归我们的现实。真正的艺术将现实融于作品——艺术高于现实,作品大于现实,而艺术指向未来。
张园
张园教授的演讲《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烟桥的社会活动与艺术创作》,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中的梳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烟桥的社会活动与艺术创作。从1930年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起,陈烟桥与广大进步木刻青年一起,积极推广新兴木刻,建立木刻社团、开展木刻创作,参与了以木刻为阵地的左翼美术运动新战线。后参加抗日的社会活动、创作抗日漫画和木刻,为《群众》《文萃》等刊物创作讽刺诗和时政漫画。他的人生彰显了文艺工作者将个人生命融入民族解放事业的崇高情怀,他的艺术深刻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印记和时代精神。
张涛
张涛博士做了题为《作为媒介的版画与版画的媒介——从刘岘到周令钊》的演讲,他分析了刘岘和周令钊基于版画进行创作的不同方向。刘岘为鲁迅《野草》创作的插图从表达方式到表达内涵上,艺术精神更贴近于西方现代文学和现代艺术的个性表达,这是鲁迅现代艺术意识的重要面向之一。作为艺术启蒙精神导师的鲁迅,为刘岘哺育了讲求艺术本体的精神、追求画面本质的艺术思想,以及注重自我情感与性灵抒发的图像表达。而学习过摄影制版技术的周令钊,深谙“摄影术”背后的复杂性,以“宣传术”代替“摄影术”,即是他对二者之间的张力关系保持了相当程度的敏感所致,从摄影照片到大众媒介,是一个图像逐步“失真”的传播过程。周令钊与漫画家、木刻家频繁合作时期创作了很多漫画、版画、宣传画等,正是因为媒介身份意识的模糊,使得他获得了更大的创作自由。
杨灿伟
杨灿伟的演讲《鲁艺木刻工作团的活动维度及相关问题》深入分析了鲁艺木刻工作团的活动历史。作为延安时期最早进行普及工作与艺术大众化探索的艺术组织之一,鲁艺木刻工作团以对新年画的开拓性实践而为学界所熟知。鲁艺木刻工作团多维而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是其立足于革命美术史的重要缘由。从新兴木刻此前的“启蒙者”到成为敌后方的革命战士、文艺工作者,工作团充分尊重群众意见,认真反思创作,找寻艺术发展规律,所作的一系列活动已然超脱了一般艺术团体的视野与能力所及的范畴,影响力也远不止于创作层面。历时三年有余的鲁艺木刻工作团,以对木刻普及工作的极大推进,在木刻民族化、大众化上取得卓有成就。
艾姝
艾姝的演讲《新兴版画运动早期——全国木刻展览会(1935—1937)之组织与传播》梳理了全国木刻展览会(1935—1937)的传播轨迹。全国木刻展览会的组织与传播使各种媒介交汇,也使现实与抽象空间交叠。三次全国木刻展览会从城市转到乡村。空间物质条件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带来了传播方式的调整。版画媒介的复数性、便携性与灵活的展示方式结合,木刻的艺术面貌也发生转换。对于三次展览受众而言,多种媒介与多重空间的组合利用让他们关注到新兴的艺术形式,使他们可能达成艺术、文化和政治层面的新共识,进而助推着全国范围内的启蒙与革命的进程。以全国木刻展览会为代表的现代艺术展览,作为媒介,成为民族国家和现代文化构建过程的一环。
郝斌
郝斌的《再读古元:艺术精神与革命叙事(1939-1950)》考察了古元在深入生活的艺术实践及其艺术风格的几次探索变化。古元的探索显示了在大众化语境下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相应的艺术创作方式的复杂性,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古元积极开展版画的媒介变革。通过创作主体自身的革命化改造以及艺术创作方式的变革,重塑了美术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群众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创作更具人民性和本土性;通过艺术语言的变革,改变了过去对于西方化艺术语言即“新形式”的模仿和依赖,转而汲取我国固有的本土艺术形式,努力开展语言变革,努力创造“民族形式”。抗战胜利后,古元又进行了新的艺术变革,从此前严谨深沉的作风,转向极具浪漫主义的表达,以艺术的形式积极参与到解放战争和土改革命之中。
主题论坛结束后的研讨会气氛轻松,各位专家畅所欲言。艾姝讲到做研究要警惕直接从图像本身去解读作品。杨灿伟在思考研讨会能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什么,他认为要以理论思考促进艺术创作,学会看画。张涛从这次论坛中看到艺术家的理论和理论家的理论的不同之处,认为艺术家的理论像创作一样往往有灵动的智慧观点,而理论家的理论则偏向逻辑严密的推理。孔国桥认为理论研究要面向未来才有希望,从历史里要找出对未来有意义,建立超越历史的学术观。杨锋谈到鲁迅与中国新兴版画发展的关系,串联了今天国内版画发展的现状。隋丞从版画的属性、材料、思维模式,谈到了学版画的人的创造力问题。